榮譽及獲獎情況:
有次聊天,我問了個問題:你覺得吃的較難忘的頓飯是什么時候?
朋友A說他有次去西班牙,特意驅(qū)車兩百公里跑去薩拉曼卡,在當?shù)剞r(nóng)莊吃到精煉48個月的伊比利亞生火腿。他意猶未盡地說,看著廚師用專用刀具切下薄如蟬翼的片片火腿,配著曼徹格奶酪和05年的梅多克紅葡萄酒入口。霎時間,肉質(zhì)中若隱若現(xiàn)的松露芬芳、紅酒濃郁和奶酪香甜起在口中爆炸,風味絕妙。他臉上帶著微笑,喋喋不休地繼續(xù)講述些細節(jié)。比如做伊比利亞火腿用的黑蹄豬終生只能吃松露,05年對梅多克紅酒來說是多么好的個年份,奶酪邊緣的鋸齒來自蘆葦草的包扎……
美食家與吃貨的線之差,你是哪個?
朋友B的回答則簡潔得多。他有次出差去哈爾濱,看到對面乘客拿出碗方便面,灌好熱水擱在桌子上,拿本雜志壓著。他坐在對面,看著水蒸氣從紙蓋邊緣升騰而起,還能聞到調(diào)料包緩緩化開的香氣,肚子突然咕嚕聲。三分鐘以后,對面乘客拿開沾滿水汽的雜志,把將紙蓋子撕開,放進兩片哈爾濱紅腸,還買了個茶葉蛋,然后吸溜吸溜地就著面條吃,吃得滿頭大汗??吹门笥袯痛不欲生,恨不得把叉子搶過來自己吃口。“其實我知道這東西不好吃,也不健康,可看人家吃得那么香,我真是控制不住。”朋友B表示。
美食家與吃貨的線之差,你是哪個?
朋友A和朋友B可以代表兩類人,類是美食家,類是吃貨。
美食家和吃貨乍聽似乎區(qū)別不大,都是對美食有著濃郁興趣的人。但如果深究的話,其實他們之間還有著微妙的不同。美食家的重點往往不是吃食,而是品味。他們喜歡對食物進行藝術(shù)品般的鑒賞,鑒別其食材,品評其技法,細咂其色香味,甚至還要講講它背后的段歷史典故,將其升華到文化高度和精神境界—還能用詩般的語言描繪出來,分享在飛機雜志和時尚專欄里。
相比之下,吃貨則要平民得多。吃貨原來是個貶義詞,意指那些只知道吃的傻子。如今時移世易,自嘲成為潮流,于是吃貨和屌絲、女漢子之類的詞樣,變得廣為流行,人人都喜歡以吃貨自居。與美食家相反,吃貨較執(zhí)著的,是吃,不是食。吃貨是直率且直抒胸臆的,對他們來說,食物只是滿足自己口腹之欲的手段,目的是那瞬間落肚的幸福感。所以他們不挑剔,不深究,輕易就會被感動:冬天宿舍里的火腿腸+泡面,夏天街頭的根奶油冰棍,緊挨著肉包子餡兒的那層面皮,白米飯上澆的勺剩菜湯,都會讓他們幸福得頃刻間淚流滿面。
美食家與吃貨的線之差,你是哪個?
如果要比喻的話,美食家生活在《紅樓夢》里,烈火烹油,鮮花著錦,吃的東西樣樣精致,且都還有名目和來歷,時不時還要吟詩作對。而吃貨們則生活在《水滸》里,腳踏進門來,扯嗓子高喊:切兩盤牛肉,打三角酒。
美食家與吃貨的線之差,你是哪個?
當然,美食家和吃貨之間沒有什么不可逾越的藩籬。真正的美食家,并不介意放下身段變成吃貨;而吃貨只要有了研究精神,自然就會變成美食家。
比如我的個美食家兼吃貨朋友就曾經(jīng)做過個有趣的實驗。他說,只要食物體積小于容器容積三分之,就會自然散發(fā)出“法式風情”。然后他貼出張照片。在個大白盤子上,左側(cè)是塊小巧薄餅,上面摞著塊色澤油亮的暗紅色魚塊。右側(cè)是幾塊香芹,壘在起形成奇妙的幾何圖案。在兩者之間的白盤面上,還有規(guī)律地滴了數(shù)滴狀如奶油的星點。
他把這道菜命名為“紅燴輻鯽魚配煎法式薄餅”,其實只是中午吃剩下的烙餅卷帶魚。